详情
分享

李百军:《最后的生产队》之“林业队”“种棉花”

2024-11-29 18:45 阅读 6554

生产队|小队长|队委会|挣工分|女社员|干旱地|修水库|学大寨


林业队


沂水县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,山丘面积大,历史上曾经林木繁茂。明万历年间,曾有“林壑芊绵,岩岫深瞑,夏无绝炎,午无停日,烟水之胜轶于江南”的美誉。五十年代以来,政府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,使林地面积不断增加。从1958年开始,在沂水县较多的农村,每个生产大队都成立了林业生产队。

遵照上级“封山造林”的指示,我们村从那时起就开始植树造林,并把造林的责任落实到每户社员,每家分管一片,负责浇水和管理。修剪下来的树枝,可以拿回家当柴禾烧。这在当时没有煤炭,柴禾奇缺的年代,无疑极大调动了社员看管山林的积极性。几年过去,这里的荒山已经是树茂林密,郁郁葱葱了,我们村成为植树造林的模范村。“山林集体所有,分户管理”的典型经验也登上了《大众日报》。六十年代初期,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到我们村拍摄了纪录片。

山岭上土地瘠薄,又干旱缺水。那时候没有动力灌溉,只能靠天吃饭,种上庄稼十年九欠收。公社林业站给村里调来了耐干旱的板栗树和小国光苹果。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和管理,好多果树都进入了盛果期,每年除了上交公社采购站,也留下一些分配给社员。

小时候我最喜欢到林业队去玩。在农业生产队干活的山坡上,野果还未成熟,就被干活的社员们摘着吃掉了。只有林业队看管的山林里,平常不让人们去,才有着吃不败的野果。那些长在山坡石缝和悬崖沟坎上的藤萝灌木结的野果,从初夏到秋末也吃不完,或酸或甜,百果百味。夏天的野李子和野葡萄,秋天的酸枣和野山楂,咬一口,酸得浑身打颤。石坎上的野李子和悬崖上的欢喜甜,咬在嘴里甜丝丝,还有麻溜溜的酸涩味。有一种叫“红姑娘”的,用食指和拇指夹住它,对准嘴用力一捏,一种甜中带酸的液汁便冲破红皮直射喉咙眼儿。有一种秧蔓上长满小刺,成片爬缠在沟坎上的,我们叫它“陀螺盘”。夏天结籽熟透了,攒集成一个球,由一个底盘托着,鲜红,像闪闪发光的珊瑚珠。它的味道是酸中带甜,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。还有一种能拖秧的小瓜,我们管它叫“魔宝”。圆圆的,跟拇指肚那么大,熟透后全身橙黄色,奇香,顺风能飘到很远。有时舍不得吃,放到屋里,一香好几天。

八十年代初期分田单干后,村里的山林也分了。这些大跃进时期栽植的松树,已经覆盖了整个东山。因为山林面积太大,不好管理,先后调整了几次,最后也没找到好办法,结果东山上的松树在分田单干的第二年春天就被砍伐干净。整个东山已经光秃秃的,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棵,也没有多少枝叶,孤零零地在寒风中摇曳。

最近几年,由于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,又加上个体板厂的兴起,好多农户无暇种地,就把自家的地里都栽上了杨树,整个东山又变绿了。

公社组织干部和社员到荒山植树(1976年)

林业队栽植耐旱的板栗树(1977)


林业队员修剪果树(1977)

林也队社员在摘松球(1977)


社员们在摘柞蚕茧(1978)

好大的柞蚕茧(1978)

摘苹果的时候(1978)

林业队的小国光苹果,准备外运(1978)

打板栗(1978)

挑选板栗(1978)


种棉花


棉花在沂水县有悠久的种植历史。建国前以斯宇棉为当家品种,产量极低,亩产皮棉只有十几斤。后来经过六十年代引入岱字15号和后来引进的鲁棉一号,使棉花产量有了很大提高。至七十年代中期,亩产已经达到45公斤。

棉花是生产队农产品资金收入的主要来源。相对其他农作物,棉花的生产环节和技术含量都比较复杂,不仅占用人力多,还需一定技术。所以,除了棉花移栽和大面积采摘需要全队劳力出动外,其他诸如打营养钵、下种、划锄、施肥、喷药、打棉杈这些技术活,都是由棉花专业队自己来干。

棉花专业队多以妇女劳力为主,而且以女青年居多。她们年轻手快,脑子灵,不仅能够较快掌握种棉技术,而且操作速度也超过男社员。比如打棉杈,她们比男社员打得又快又干净。到了7月下旬,棉桃陆续成熟和绽放,专业队的女青年就开始采摘了。等到8月上旬,棉花盛开的时候,满地白花花一片,专业队忙不过来了,生产队就组织所有男女劳力突击拾棉花。

许多人不清楚那时候生产队的劳动情况,以为生产队社员干活就是“大呼隆”,或者偷偷“磨洋工”。其实那时候,人民公社内部管理也是很成熟的,几乎所有农活都采取小段包工和以工计酬的激励政策,让人不能“偷懒”,也不敢“偷懒”。比如采摘棉花,并不是男女老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,干多干少一个样。采棉时,男女劳力一字排开,每人分两垄,按顺序朝前赶。最后以采摘速度和采摘数量计算工分。同时还有人专门检查质量,质量不合格的要返工,甚至扣罚工分或者不给工分。落在后面的社员和返工的社员,不仅挣不到工分,而且十分丢人。

采摘棉花最重要的是讲究“三净”:一是棉壳内没有残留的棉花,二是没有烂桃子里的棉花,三是棉花里没有掺杂的干棉叶。采摘棉花时,男女社员分好趟子后,每人腰间围着一个特制的大布兜。这种布兜分左中右三个兜,中间大的那个兜盛放好棉花,两侧小兜,一个放烂瓣,一个放在采摘前已经落在地上的棉花。这种棉花因为沾有许多棉叶和泥土,需要专门收拾。采棉结束后,生产队专职检查组要挨垄检查,然后进行综合评比。检查内容很多,除了上面那三项外,还要看棉棵上还有没有遗漏的棉花等。过秤时,再检查有没有混杂情况。几项综合后再记工分。

有一年棉花丰收,三伏前结的棉桃多,一入秋满地白花花的。到了采摘季,大家争先恐后,几分钟后,那些手脚轻巧的女青年就赶在前面,把男社员落下一大截。到中午收工,那些身材瘦小的女青年不仅干得最快,质量最好,采摘分量也是全队最多的。


棉花生产过程需要认真的管理(1978)

公社农技站技术员观察棉花的生长状态(1978)

棉花易生棉铃虫,需要经常打药(1978)

白花花的棉花丰收在望(1979)

女社员在采摘棉花(1979年)

收获的喜悦(1979)


作者简介


骑着摩托车下乡拍照片的李百军(1976年)


李百军,1955年出生于山东沂蒙山区农村家庭,七十年代大学毕业后在县委从事摄影工作。曾在法国、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举办过个人摄影展,也出版发行过《每天》、《老城记忆》和《生产队》等书籍。

往期作品分享:

乡人|1977年后样板戏|三十年前的深圳老街|又到牛年|在怀抱里成长|八十年代火车站|四十年前的乡村母亲|最后的生产队|人与土地




相关推荐



李百军《最后的生产队》签名版





纪实影社画廊



纪实影社 向优秀的摄影师致敬


纪实影社画廊 第一期

纪实影社画廊 第二期


纪实影社画廊 第三期


纪实影社画廊 第四期


纪实影社画廊 第五期


纪实影社画廊 第六期

纪实影社画廊 第七期

纪实影社画廊 第八期



联系微信:wsk382238759 dcy9966


贴片广告图片
没有更多内容了~
城市通